对于企业而言,当前安全检查的态势可谓“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”——应急部门刚走,消防队伍又至;市场监管前脚离开,公安部门后脚跟进;更有各类督导组轮番上阵……企业疲于应对,苦不堪言。
检查频繁,问题何在?
面对安全检查的“高频次、不间断”,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,出台多项政策,力求减少安全检查次数,优化营商环境。以衢州市应急管理局为例,其发布的《入企安全生产指导服务“十不准”(试行)》便明确了一系列规范:
1、预约入企:未经企业同意,不得擅自进入;
2、有求必应:企业邀请指导,需积极响应;
3、准备充分:事前了解企业,带着方案去;
4、尊重隐私:遵守企业规定,保守商业秘密;
5、服务至上:穿着得体,不要求企业负责人陪同;
6、依据明确:问题隐患需有据可查,整改建议合理;
7、跟踪整改:服务在前,执法在后,确保整改闭环;
8、谨慎处置:重大隐患及时上报,避免随意停产停业;
9、职责分明:事故调查与执法检查不可替代;
10、廉洁自律:保持亲清政商关系,拒绝吃请索贿。
“扫码入企”:创新监管,规范检查
为解决传统执法检查中的问题,多地正推广“扫码入企”模式。检查人员入企前需通过APP生成“检查码”或扫描企业“企业码”,企业扫码即可核验检查人员身份及检查事项。检查结束后,结果、问题、整改建议等信息实时录入系统,企业扫码查看完整报告。这一模式类似于“服务评价”,有效规范了涉企行政检查,减少了随意性和刁难行为,为企业减负。
现实困境:追责与减频的矛盾
尽管政策方向明确,但“严厉追责问责”的大背景下,监管人员面临两难:企业发生安全事故,监管人员可能因未检查、检查频次不足或未查出问题而被追责。同时,监管工作有明确任务和考核指标,频繁下企业检查更多是为了履职和规避责任。多个部门均需履行安全生产监督责任,导致企业被检查频次增加。“严追责”要求增加检查以规避责任,“减频次”政策则需规范检查行为,两者形成矛盾,推进难度大。但扫码入企等规范安全检查的政策,符合国家“优化营商环境、减轻企业负担”的大方向,对企业发展是积极利好。
长效机制是关键
要真正解决企业“被频繁检查”的痛点,关键在于建立稳定、明确的长效机制,平衡“检查监管”与“追责问责”的关系。不能仅靠一两个偶然政策,而需形成持续、有效的监管体系。河南安评职业培训学校始终关注安全生产领域动态,致力于为企业和安全从业者提供专业、实用的安全评价培训服务。我们相信,通过共同努力,定能构建更加和谐、高效的营商环境!